(一)
初秋的惠州,蓝天白云,满目葱茏。
生态环境保护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关注的“国之大者”。惠州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更大视野、更高站位,全面树立大环保理念,坚持生态立市,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并进的绿色发展道路。
挽住云河洗天青,物华又与岁华新。
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再到“治理一条河,改变一座城”,“美丽惠州”新追求已是社会共识,幸福家园新图景正徐徐展开。600万惠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全市上下奋斗的目标。
生态文明是新发展理念带来的成果。理念引领观念,观念引导行动,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指引的。
惠州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全市发展大局全过程各领域,全面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和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全面统筹生态与产业、保护与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打造“2+1”现代产业集群、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总盘子”。积极抢抓“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机遇,明确提出要建设绿色生态湾区城市,筑牢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屏障。
今年上半年,惠州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3.9%,排名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第十、珠三角第三;全市水环境质量在去年呈现转折性改善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稳定优良,东江干流水环境质量优,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11个“十四五”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81.8%(9个,省任务为8个),劣Ⅴ类比例0%。全市近岸海域水质考核点位水质均达到Ⅰ、Ⅱ类海水水质标准,优良率达到100%。数据的背后,是惠州对新发展理念的致力践行,对统筹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持之以恒。
(二)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东江是惠州“母亲河”,造就惠州“半城山色半城湖”的气质。
曾经,这条“母亲河”部分支流断面水质超标。为还“母亲河”以原本的面目,惠州委托专业机构通过开展水体氮磷形态和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解析污染物的成因,找准水质超标的工业、农业、生活三大污染来源,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不但大大提高了治理成效,也极大降低了治理成本。经过采用同样的科学分析,直接瞄准东江支流沙河沿岸118家重污染企业,倒逼其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看似简单的过程,背后却是惠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一系列严格又严密的举措。通过科学治水,惠州全域地表水质得到有效提升,2020年获评“水环境改善先进城市”。
惠州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使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
“为保护美丽惠州,我们为山水蓝天立法”,这是坊间广为人知的一句话。2015年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惠州以推动绿色发展为立法工作重心,为保护“一条江”“一座城”“一座山”“一个湖”和“惠州蓝”进行立法,先后颁布施行《惠州市西枝江水系水质保护条例》《惠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惠州市罗浮山风景名胜区条例》《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惠州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等5部实体性法规。
聚力打好打赢蓝天保卫、碧水攻坚、净土防御三大战役,惠州科学把握大气、水和土壤三大领域污染治理协同攻坚关系,
妥善处理政府推动与全民、全社会参与的关系,形成全社会参与、全民共治的科学精准治理新格局。
生态文明是科学治污的结果。绿水青山是资源财富,也是经济财富,要保护,更要呵护。
(三)
生态本身就是一种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惠州各县(区)、各部门、各方面协同作战、合力攻坚、久久为功,让盎然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动人色彩,让良好生态成为幸福美好生活的常态。
淡水河发源于深圳市梧桐山,经惠州市惠阳区,在惠城区马安紫溪汇入西枝江,全长95公里。鱼翔浅底,鹭影翩跹,这样的场景在淡水河畔已经消失了20年。淡水河由清入浊,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初级工业化时代,并陷入“反复治、治反复”。以问题为导向推进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经过三年持续攻坚,淡水河流域污染减排成效不断凸显,水质明显改善,淡水河紫溪断面和西湖村断面均于2019年11月起水质取得历史性突破,彻底消除劣V类,2020年淡水河国考紫溪断面全年自动监测站均值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20多年来首次实现全年稳定达标。根据今年1~6月监测数据,淡水河流域16条支流达标率为100%。
实践表明,污染河流整治成为惠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环境变好了,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得到了提升,招商引资环境变得更好,经济社会发展更快了,生态环境保护助力惠州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当之无愧的“生态担当”和“颜值担当”。
生态文明是攻坚克难的结果。绿水青山是生产力,也是驱动力,要维护,更要养护。
(四)
绿水青山是生活要素,也是文明要素,要看护,更要爱护。
惠州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全市发展大局全过程各领域,系统谋划、全面部署、强力推进。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担负起污染防治攻坚的政治责任,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污染防治攻坚战,签发总指挥部1号令,号召全市全力以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市人大积极监督各级政府、部门做好治水工作;市政协多次组织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调研工作,加强民主监督,积极献言献策。
出台一项项刚性考核,压实生态环保责任。实施环境保护责任暨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推进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推行“能者奖、庸者罚”,进一步健全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机制。
实施“一线工作法”,解决污染防治攻坚难题。2019年,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总指挥部成立了近60人的加强版下沉督导组,对7个县(区)的水、大气、土壤、固废污染防治攻坚和中央环保督察整改等工作进行全面帮扶和督导,市纪委监委全程参与督导。
群策群力,惠州在发展中交出漂亮的绿色成绩单:2017~2020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位居珠三角第1,2020年水环境改善幅度全国排名第7。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人与自然更和谐,惠州人民共享生态文明成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连着民生幸福。全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矢志不渝坚持生态立市,秉持绿色发展,我们定能让惠州更美丽,让生活更美好。(惠州日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