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8时左右,惠环街道红旗村水边村民小组八巷一平房内,传出阵阵笑语声,直至十一二点方才渐渐散去。“基本上每天晚上都这样,大家来坐坐喝喝茶,有时候也喝点小酒,邻居们聚一聚。”房子的女主人黄玉娣笑呵呵地说,她这里成了村民的聚会点了。
这样闲适、舒心的生活,是红旗村村民的普遍状态。受益于仲恺高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个曾经“惠城区最穷的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家家盖楼出租,户户月入数万
在仲恺高新区,说起红旗村,大家都有些艳羡,得益产业的繁荣发展,这里早已变成了工厂林立、民居密集的新城区,村民普遍盖起两三栋楼房。不说工资收入,就房屋租金,普遍每户家庭每月也有两三万元收入。
就拿黄玉娣家来说,他们夫妻俩和儿子一家住在一起,盖起了一栋5层、一栋6层的房子,每月租金就有两三万元。“我们这里工厂多,房子好出租,几乎没有空置的,腾出来很快又租出去了。”黄玉娣高兴地说。
为了管理好出租屋,红旗村里很多年纪稍长一点的村民一般就不出去工作了。大家平日里管理出租屋、带带孙辈,乡里乡亲住得近,常常互相串门,生活悠闲自在。
黄玉娣曾是水边村民小组的出纳、妇女干部,曾连续当选多届惠城区人大代表,1991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直热心于村中事务,为街坊邻居排忧解难,颇受村民欢迎。她家自然成了村民常聚之处,慢慢地变成了一个村民的非正式聚会点。“每个月喝茶就要喝掉四五斤茶叶!”黄玉娣乐呵呵地说。
跳舞做公益,生活有滋味
“来这里的很多还是我舞蹈队的姐妹!”黄玉娣热情地向记者介绍红旗村村民的新生活。
黄玉娣回忆,那时候村民有钱有闲了,一些人一时感觉太无聊,就天天聚一起打麻将。黄玉娣当时是村干部,又是党员。她想,这样的风气盛行可不行,刚好那时候广场舞开始流行,于是她就带着好姐妹一起学广场舞,慢慢带动了更多的人加入到广场舞的行列。
在黄玉娣“会客厅”的墙上,记者就看到好几块获奖牌匾。“我们几乎天天去跳,去年街道还在我们这里设了一个舞蹈室,又大又舒服,我们练习跳舞就更方便了。”黄玉娣高兴地说。
如今,黄玉娣所在的惠环红旗舞蹈队已有几十名队员,大部分都在四五十岁。她们一起跳舞,参加各种文艺表演、比赛。
为了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惠环红旗舞蹈队还成立了志愿服务队,经常组织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仲恺高新区各种节庆活动、社区党建联盟为民服务活动和禁毒宣传、公益行动,都有她们的身影。去年疫情期间,她们还组织慰问了一线抗疫工作人员。作为党员的黄玉娣主动请缨,到村里的卡口值守了50多天。
“跳舞锻炼身体,做公益净化心灵。”黄玉娣说,生活好了,要追求身心健康的新生活。
由苦及甜,幸福生活徐徐展开
这样美好的生活,并非一蹴而就。正如黄玉娣所言:“我们都是苦过来的,生活是慢慢好起来的。”
黄玉娣出生于1955年12月,还在娘胎里,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性格耿直,因与亲戚关系恶化,被迫改嫁。因此,黄玉娣可谓自小就无依无靠。
1977年,黄玉娣嫁给了同村的小伙子,相继生下儿女。“那时候穷啊!”黄玉娣回忆说,“公公婆婆儿女有6个,一大家子就挤在一间半的房子里,直至我们结婚才加盖了3间房。”
家里穷,黄玉娣就种菜补贴家用。她每天骑着自行车到惠州市区卖菜。为了收集更多农肥,还得常常和家人推着板车到城里“担尿”,“一次就得挑4担半(两桶为一担)”。以前都是泥路,路途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改革开放之后,惠州迎来大发展,位于仲恺高新区的惠环街道也从此走上了发展快车道。TCL、亿纬锂能、德赛……一个个企业成长起来了,索尼、LG……一个个外资企业引进来了。“我们红旗村有TCL、德赛、亿纬锂能、LG……好多大企业落户。”黄玉娣高兴地说,感谢党和国家的政策,村里崛起了一座座厂房、高楼,现在哪里还有农村的样子,早已经是个现代化城市了。
黄玉娣一家的生活也在城市的发展中不断改善。2005年,利用征地拆迁款,她家盖起了一栋6层的小楼;2010年,又盖起了一栋5层的小楼,还有几间商铺,一家人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当时家里穷,老大初中毕业就没读书了。到小女儿上学时,家里条件越来越好,小女儿读了大学,在惠环中学当老师。”黄玉娣笑言小女儿“命好”,赶上了时代发展的福利。而今,儿女都在身边,“生活都不错,算幸福了!”黄玉娣满足地说。
(本版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林丽娟 本版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林丽娟 杨敬贺 魏怡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