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恺劳模:他,冲上抗疫一线 她,挽救一家企业
2021-02-01 11:26:49 稿源:仲恺文明网


  妙手仁心守基层 抗疫一线显担当
 

  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叶伟麟从医27年守护群众健康
 

  
叶伟麟 1972年3月出生,现任仲恺高新区人民医院党总支部组织委员、副院长。大学毕业后,他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扎根偏远的乡镇卫生院,一干就是14年。到仲恺高新区人民医院后,他依然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在岗位上持续发光发热。2020年初,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他积极发挥带头作用,义无反顾地走向抗疫一线。

 

  “这个荣誉,是我们整个医院的荣誉,最辛苦的其实还是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我只是起了一个带头作用。”谈及获评2020年惠州市劳模的感想,叶伟麟十分谦虚低调。
 

  从广州医学院(广州医科大学)毕业到山区大岚卫生院工作,再到仲恺区人民医院任职,一晃眼,这条从医路,叶伟麟已经走了27年。
 

  作为一名医生,他兢兢业业,积极钻研,以精湛的医术服务患者;作为医院的管理者,他率先垂范,科学管理,推动山区医疗建设,完善仲恺高新区人民医院的管理,赢得各方尊重和好评。
 

  不畏艰苦 扎根偏远乡村服务家乡父老
 

  1994年,叶伟麟踏出学校大门。在那个大学生比较稀缺的年代,他没有像大部分人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发展,而是服从组织分配回到家乡惠阳。“那时候惠阳发展很快,我爱我的家乡,希望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家乡作一点贡献。”他说。
 

  然而,令叶伟麟没有想到的是,他被派到了最偏远的大岚卫生院。“大岚和河源紫金交界,我当时都不知道这个地方。”叶伟麟回忆说,他后来才知道,边远山区医疗人才紧缺,他是当时的大岚卫生院院长强烈要求派去的。
 

  山区卫生院的条件很艰苦,医疗设备落后,“连B超机都没有,医务人员能依靠的设备就是‘手中三大件’:血压计、体温计和听诊器。”叶伟麟说,当时医生人手也紧缺,全院只有20多人,其中仅6名医生。因此,作为大岚卫生院第一个大学生,叶伟麟被寄予了厚望。
 

  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叶伟麟没有退缩,反而更坚定了改善乡镇落后医疗面貌的决心。他每天起早贪黑,不知疲倦地辛勤工作,服务患者。为了提高医疗技术,他努力学习最新的医学知识,一有空闲就跑到各大医院进修学习。经过不懈努力,他在大岚和周边乡镇逐渐小有名气,慕名而来的患者越来越多。
 

  胆大心细
 

  争分夺秒抢救中毒病人
 

  在乡村从医多年,最令叶伟麟痛心的是,每年都会接到一些喝农药自杀的病患。“那时候农村还是比较落后,面对冲突矛盾,一些人冲动之下就会选择极端的方式。”想起往事,叶伟麟依然难掩痛心。
 

  然而,乡村设备落后,连基本的洗胃机都没有,特别考验医生的果决和专业。“抢救要及时,措施必须果断!”叶伟麟说。
 

  没有洗胃机,叶伟麟就手动给病人插胃管洗胃。“病人的污秽物常常喷得我们满身都是,我们医院就在路边,连马路对面都能闻到臭味。”
 

  叶伟麟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医院送来了一位喝了大量乐果的病人。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他当机立断,立马为其洗胃。由于病情严重,叶伟麟和其他3名医生一起轮流操作,一刻不停地为其洗胃。“我们把医院所有的阿托品(一种解毒药物)都搜集来了,用了300多毫克(合计60多盒)还不够,又派人出去搜集,足足用了700多毫克(合计140多盒),抢救了一天一夜,才让病人的病情稳定了下来。”他说,如此大剂量地使用阿托品,若非有多年的类似病例抢救经验,一般也不敢用。
 

  “乐果中毒有可能会出现反跳,一旦出现反跳,基本就救不回来了。”叶伟麟说,能用的阿托品都用完了,病人病情也稳定了。为了防止意外,他们把病人转送到了惠阳区第二人民医院。幸运的是,这名病人之后病情不断好转,最后平安出院,没有留下大的后遗症。
 

  “别的我不敢说,但对于急救水平,我还是比较自豪的。”叶伟麟欣慰地说,正是基层的锻练,让他迅速成长。
 

  不断成长
 

  表现出色获得多项荣誉
 

  由于工作出色,2000年,叶伟麟被任命为大岚卫生院负责人,2001年,被破格直接提拔为院长。
 

  担任院长后,叶伟麟努力改变医疗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和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他抓住大岚从惠阳划分到惠城区的区域调整机遇,大力推进医院改革,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科学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制订便民利民新举措,狠抓医护服务质量,使大岚卫生院的医疗技术与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老百姓的就医体验不断改善,而他也先后被评为惠城区及惠州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2008年,叶伟麟来到了更大的工作平台——陈江医院,任副院长。“大岚卫生院已经走上了正轨,我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对于一个医生的成长而言,需要更大的平台。”他说,“大岚卫生院的服务人口只有七八千人,而陈江医院有20多万人。”
 

  在陈江医院,叶伟麟分管过多个不同科室。由于在基层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管理经验,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表现出色。尤其是在陈江医院上等达标期间,他带领分管科室人员严格落实任务分工,积极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狠抓安全生产工作,为该院成功升级为区级人民医院及创建二甲医院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作为班子成员和“领头雁”,随着医院做大做强,叶伟麟的管理能力也不断彰显。2018年,他被仲恺高新区评为医疗卫生“精诚奖”优秀管理干部。
 

  率先垂范
 

  疫情来袭第一个走上预检分诊岗位
 

  2020年伊始,一场猝不及防的疫情打破了节日的喜庆,无数医务人员走上抗疫前线,叶伟麟也不例外。
 

  “我是医院领导班子成员,也是一名党员,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叶伟麟说。于是,他第一个走上预检分诊岗位。当时,医院防护物资紧张,为了节省医疗物资,他上岗期间不喝水、不上厕所,一站就是6个多小时。
 

  他的模范带头,为医院全体职工做出了表率,也为接下来的预检分诊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叶伟麟分管后勤,凭着专业敏感,他及时储备防护物资。“由于准备得比较早,再加上社会捐赠,疫情初期,我们的防护物资虽然紧张,但一直不算太紧缺。”叶伟麟说。
 

  2020年大年初五,仲恺区人民医院接诊的两例疑似病例确诊,隔离病房改造迫在眉睫。当时,商家、工人都已放假,叶伟麟多方协调,终于找到了原材料和工人,他和后勤人员全员上阵到一线帮忙。最后,他们只花了48小时就完成了隔离病房的改造。
 

  “从大年初一到3月份,叶院长一天都没有休息过。看到领导这么拼,我们也更有干劲,咬牙坚守岗位。”仲恺区人民医院办公室主任吴剑君说。
 

  2020年对于仲恺区人民医院来说,是特别不容易的一年。因为除了疫情防控,他们还经历了一次人员大变动。
 

  去年6月,市中心人民医院仲恺分院正式运营,区人民医院部分骨干分流到了市中心人民医院仲恺分院。因而,区人民医院面临人手紧缺的困境。
 

  叶伟麟作为医院相关负责人,一手抓牢抓实疫情防控,一手科学调度,维持了医院的正常运作。“各项指标显示,我们的主要指标不降反升了。”叶伟麟欣慰地说,感谢全院干部职工的努力,是他们不辞辛劳,才有这样良好的局面。
 

  “但他们太累了,我们已做好了人才引进方案,正上报区宣教文卫办批复,希望有更多人才加入我们。仲恺高新区委、区管委会明确将大力支持妇幼工作及医院的发展,我们正按照改革发展规划,一步一脚印,给老百姓展现一所全新的仲恺区人民医院!”叶伟麟满怀期待地说。
 

  毅然走出舒适圈 孤身南下救企业
 

  住广汽车电装公司总经理何世红知命之年临危受命,上任一年使公司扭亏为盈
 

何世红 1965年11月出生,惠州市住广汽车电装有限公司总经理。自1994年进入住友电工集团以来,一直立足自身岗位,不断奋发进取,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集团分公司天津市津住汽车线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15年,了解到集团分公司惠州市住广汽车电装有限公司面临倒闭的情况后,她临危受命,从家乡天津孤身南下,带领住广电装全体员工重振企业。
 

  皮肤光洁、身材高挑,头发简单扎个马尾,何世红怎么看都像一位活力十足的“大姐姐”。和普通工人一样,她身穿蓝色工服,却依然难掩知性气质。记者很难相信,眼前这位神采奕奕的总经理已年逾50。
 

  “心态好了,人就不容易老。我常常和我的团队说,不要愁,愁不能解决问题,有问题我们就想办法解决。”何世红笑呵呵地说。正是这样乐观、向上的心态,让她在“知天命”的年纪毅然走出“舒适圈”,从天津来到惠州市住广汽车电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住广电装”),将其从倒闭的边缘拉回正轨,这几年该公司业务更上一层楼。
 

  一往无前 南下惠州挽救濒危企业
 

  何世红是一个地道的天津人。18岁那年,她进入天津大学机电分校学习,毕业后一直在天津从事汽车行业。从技术员到涉外会计科科长、财务管理部副部长,再到企业管理本部兼财务管理部部长,最后到天津市津住汽车线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在2015年之前,何世红的职业之路可谓一路平稳顺利。2013年,她被评为日本住友集团“优秀国际干部人才”,能力得到了集团认可。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50岁之时职业上能站在这样的高度已属不易,接下来按部就班地工作,坐等退休就好了,没有哪里比自己的家乡更好了。然而,在2015年集团会议上,得知住广电装濒临破产,集团拟关闭该公司后,何世红却毅然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南下广东,去拯救这家公司。
 

  “我是这家公司的董事,每年都会过去开会,对公司的情况还是比较清楚的。”何世红说,此前住广电装是津住汽车线束公司和广汽长丰汽车有限公司的合资公司,主要给广汽长丰做配套。住广电装许多员工都是从广汽长丰安排到住广电装的。“住广电装2000年成立,当时来的员工已在仲恺扎了根,2015年他们已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公司倒闭,他们何去何从?企业倒闭是管理不力,公司要对他们负责。”何世红语气平静,却字字铿锵。
 

  更重要的是,这些年来,何世红在公司的各个岗位都工作过,有丰富的技术经验和管理经验。“如果我不来,别人是做不起来的。”她说。
 

  就这样,年届50的何世红,孤身南下去挽救一家面临倒闭的公司。
 

  扭转局势
 

  实干得人心带企业走出困境
 

  “当时有同事建议我带团队过来,但我还是决定一个人来。我一个人来,是我融入这个企业;我带一个团队来,则是要这个企业融入我的团队,这不是我的初衷。”何世红说。
 

  2015年9月6日,上班第一天,何世红来到了住广电装。诺大的厂房内人丁稀少,因为工厂没有订单可做,员工收入低,许多人只能外出打零工维持生计;生产设备落后,十多年都没有更换过设备;工作条件差,没有饭堂,只有总经理室有一个空调,大门破破烂烂的……
 

  此情此景,更坚定了何世红带领全体员工重振企业的决心。
 

  要重振企业得稳人心,稳人心得有活干。何世红从天津本部争取来部分订单,保证员工生活。同时,加强培训和管理,全面提升员工素质,充分发挥员工的能动性。
 

  “我鼓励员工,企业经营不好,不是员工的责任。只要大家相信我、跟着我干,一定能走出困境。”何世红说。
 

  人心稳定了,员工业务素质上来了,何世红又积极走市场、找订单、重开发,快速扭转产品单一的局面,客户从长丰猎豹,增加到广汽三菱全车线束、广汽新能源、广州安道拓、广汽乘用车。
 

  为达到主机厂的品质要求,何世红亲自担任技术攻关组组长,搞试制、订标准,在现场一扎就是一整天,常常忘记吃饭和休息。有一次,何世红高烧38.5℃,大家都劝她回去休息,但她仍坚持现场攻关,直到试制顺畅。
 

  她的敬业,感动着公司的每一个人。在她的带领下,该公司以90分的高分通过了客户的品质监察。2016年底,住广电装扭亏为盈。
 

  提质增效
 

  公司从亏损560万到创利税3900多万
 

  “公司要发展壮大,就必须强化管理、提质、增效、降本。”何世红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为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何世红将工作能力强、有活力的员工调至中层管理岗位,同时面向社会招聘,为公司注入新鲜血液。她每月召开两次管理层会议,不断完善管理制度,要求管理人员处理事情公平公正,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完善管理制度、各项工艺流程,让每位员工明白自己的工作职责,提高主观能动性;投入3000多万元引进日本先进的全自动切压机、国内技术领先的生产线,实现设备升级改造的同时提升生产能力,效率提升了87.5%,公司年生产能力提升52%。
 

  “我们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工资不是很高,但我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开心快乐的职场环境。”何世红说,她要求管理层学会换位思考,事事想在员工前面。“他们只需要想如何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为了改善员工工作条件,何世红给22600平方米的厂房安装中央空调、LED照明设施,建员工食堂,增加员工宿舍,使员工有个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在各个节假日,员工拿到的不是简单的金钱奖励,而是工会根据大家意愿精心准备的大米、面粉、电影票等一系列实在有用的礼物。在加班的日子,工会还会准备食物等为员工加餐,让员工们在细微之处感受到公司的用心。
 

  这些措施很快收到了成效,住广电装的经营状况逐渐好转。4年来,住广电装的注册资金由416万元增加至4345万元,产能由7KMH/月增加至80KMH/月,产值由2800万元增加至2.8亿元,效益由2015年亏损560万元到2019年创利税3900多万元,员工由170人增加至高峰期的1200多人。
 

  “现在厂里有700多人,虽然受到疫情影响,2020年的销售收入只有2.3亿元,低于预期,但预计到2025年,我们的产能将增加至300KMH/月,销售收入达到12亿元。”何世红说。
 

  对于这样一位总经理,员工们满怀崇敬和信任,老员工对她更是充满感激。
 

  “何总真的很厉害,可以说,她救了我们这家企业!”采访中,住广电装工会主席陈宗伟反复说着这句话。作为公司的“元老级”员工,她见证了这家企业的兴衰起落,也见证了这家企业的东山再起。
 

  对于住广电装的员工来说,何世红不只是“何总”,更是给他们希望和看护的“何妈妈”,给这家企业注入温柔而坚定的力量。住广电装正在何世红的带领下,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魏怡兰
 

  本版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林丽娟 杨敬贺 魏怡兰 实习生王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