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仲恺潼侨:侨心颂党恩,听归侨党员讲故事
2021-04-07 16:42:53 稿源:仲恺文明网


  “出生在缅甸的我,回国的时候虽然年纪还小,但是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日前,惠州市仲恺高新区潼侨镇菠萝山社区居委会迎来一位授课嘉宾,既是当地杰出的归侨代表,也是一名已退休的党员领导干部——前惠州市侨联主席曹丽云同志。在这堂“归侨党员讲故事”小课堂,曹丽云正在向基层党员分享自己关于党的故事。
 


 

  为让党史学习教育更加紧密结合当地实际,仲恺高新区潼侨镇充分利用独具特色的侨文化资源,创新载体开展“归侨党员讲故事”系列活动,邀请一批归侨侨眷党员代表分享自己入党经历、回国创业奋斗、潼侨改革发展历史,在分享、聆听、讨论中感受海内外侨胞浓浓的家国情怀,引导基层党员学习党史、感恩祖国。
 

  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忘记党的恩情
 

  “1982年,我作为惠阳地区唯一的基层优秀团干,到北京参加了共青团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与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坐到主席台上,那种激动和荣誉我无法用语言表达。”“担任处级领导干部的时候我还非常年轻,我的深刻感受就是,作为一名归侨党员干部,是党一直在培养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选择留下,没有去香港,因为我觉得我是党培养出来的,我不能忘本,这就是我的感恩之心。”曹丽云在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时,多次提到党的培养是自己成长最重要的推力,也表达了对党深深的感恩之情。
 


 

  “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实我也是一名缅甸归侨,父母生下我的时候,缅甸排华形势严峻,我在襁褓中回到祖国,回国后得益于祖国的接纳和党的培养,我在潼侨上学、毕业、入党,如今成为社区干部。”菠萝山居委会党总支部书记王雪茹在分享自己的故事中讲到。
 

  回顾中国共产党100年的辉煌历史,对比曾经的惨痛苦难和当下的和谐美好,每个人也许会有不同的感受,但有一点一定能引起共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曹丽云在讲述自己回国前后的经过时提到,“回国前,我父母在缅甸已经有了比较优渥的生活,临行前一晚,母亲娘家的亲人还为此专门劝我们,讲回国后要干苦活累活……但父亲还是毅然坚决回国。”对于他们一家来讲,回国后就意味着主动放弃在缅甸的所有积蓄,生活条件上变得艰苦。“当时的潼湖华侨农场是一片荒芜,修路筑堤、开荒种植,都是最苦、最累、最重的活,就这样一步一步干出来的。”现在讲起来,当时尚在读书的曹丽云对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仍然历历在目。
 

  老归侨曹锡英、陆超允、林进明等讲起曾经在农场的奋斗经历时,也是滔滔不绝。潼湖华侨农场建设初期,当地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到处是荒山、滩头、洼地,荒山土地贫瘠,滩头晴天裂雨天淹,洼地一片沼泽,烂泥齐腰深。当地甚至有“一日大雨水汪汪,三日无雨田龟裂”之说。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一批一批归侨侨眷、知青扎根农场,在日复一日劳作中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
 

  如今的潼侨,人人安居乐业、发展日新月异,新侨花园、侨安花园、高层公寓拔地而起,归侨侨眷住进了花园式的住宅小区,生活水平发生质的飞越,唱起侨歌、跳起侨舞,在新时代奋斗更加精彩的人生。
 

  懂得再多也不能忘记老一辈的教诲
 

  在谈到前辈先烈时,曹丽云对自己的父亲充满崇敬。“我们家庭四代都有爱国情怀,这是流淌在血液中的爱国基因……父亲经常反复研读《红星照耀中国》,阅读驻缅使馆的宣传报道,也经常参加社区爱国活动,更加激发了自己的爱国热情。”“虽然我父亲不是党员,但是直到现在,遇到社会上一些不当言论,他都敢拿出毛泽东语录去反驳这些。”正是在父亲的影响和培养下,延迟退休后仍为事业孜孜不倦,甘于奉献在曹丽云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我们说党史学习教育怎么开展,怎么去巩固学习党的历史,这样的小讲堂就是最生动的例子,听归侨党员讲故事就是我们最好的教材。”潼侨镇党委宣传委员杨志明在活动主持点评时指出,“安排灵活、形式生动、气氛活跃,最重要的是,我们有鲜活的人生故事、有生动的学习榜样,教学也更加接地气。”
 

  据了解,潼侨镇将从近期各项活动中总结好的做法经验,带动全镇各级党组织挖掘更多党史故事,在农村书屋、党群服务中心等场所开展“小课堂”,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将更多党史学习融入基层党员生活和工作之中。
 

  (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林丽娟 杨敬贺 魏怡兰 通讯员潼侨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