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发布首批5个服务保障“百千万工程”典型案事例,来自惠州市惠城区人民检察院仲恺高新技术开发区检察室(以下简称“仲恺检察室”)的《精准监督护航“美丽乡村”建设》入选。
据悉,2023年7月,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印发了《广东省检察机关“十百千联动高质量发展计划”》,深入开展企业合规、营商环境、民生民利、乡村振兴、绿美广东等5个专项监督活动。推动全省22个市级检察院、137个基层检察院、省市县三级检察院1248个内设机构联动发展,聚力打造直接服务省委“百千万工程”的司法为民实践和检察产品。
【入选事例】仲恺检察室精准监督护航“美丽乡村”建设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绿美广东、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一头牵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头连着群众的美好生活,事关大局,事关民生。立足辖区发展实际,把落实“百千万工程”的着力点放在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上。
仲恺检察室以全区中的18个自然村存在不同程度生活污水横流、池塘黑臭、安全网破损等问题为“切入点”,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整治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溯源治理、科技赋能建管同步,创新打造“看、听、评、议”公开听证新模式,营造“党建引领、检察监督、行政履职、全民参与”的共建氛围,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治理。
具体做法:
诉源治理,以能动履职推动“我管”向“都管”转变
2022年4月,仲恺检察室分别联合潼侨镇、潼湖镇政府开展“党建+公益诉讼”助力乡村振兴主题党日,将检察监督延伸到村里,深入一线听民声、解民意。检察官在与村民的交谈中了解到,村庄存在日常生活污水直接排放,积污严重,直接影响地下水和周边环境的情况。仲恺检察室立即扩大范围开展实地走访,经对辖区5个镇(街)中的18个自然村小组走访调查,均发现不同程度存在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导致不少乡村污水横流、水体黑臭,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村民居住环境,办案组迅速展开全面调查核实,并依法立案监督。
仲恺检察室及时争取区党工委、区管委会重视与支持,会同生态环境部门、相关镇(街)召开磋商会,共商治理难题,以制发磋商函方式,推动系统整治,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管机制和日常运维监管体系。经监督后,各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多方力量联合出动,分三年实行挂图作战,以“一村一策”开展综合整治。仲恺检察室还联合各镇街开展和美乡村法治宣讲,深化村民观念转变,目前督促治理成效推进力度空前。全区338个自然村小组中已基本完成污水收集处理,建成污水处理设施76座,打造成为全省范围内农污设施整改、村庄纳入市政管网整改、生态塘治理的样板,获评“广东省十佳污染防治攻坚战典型案例”。
“以前对公开听证很陌生,这次检察院把听证会开到‘村委会’,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非常有意义!”乡间的第一缕阳光映照在碧绿的池塘和清澈的小溪,显得金星村格外靓丽。2023年2月21日上午,仲恺检察室在辖区金星村委会召开一场“沉浸式”检察听证会,听证设定“看、听、评、议”四个环节,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等5名听证员通过实地随机抽查、现场检测和入户听取村民反馈等方式“零距离”检验治理效果,以案释法宣讲人居环境整治以及乡村振兴公众参与的重要意义,倡导更多社会力量重视、关注和参与农村治理,融入和美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经评议,听证员一致认为检察机关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整治专项监督有理有据有力度,且成效明显,达到专项监督目的。
这是仲恺检察室以“回头看”方式持续跟进监督的具体体现。仲恺检察室通过组织召开现场检察听证会,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以“看得见”“听得到”的形式,赢得人民群众对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典型意义:
推进检力下沉 从“办一案”到“治一片”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不止于治在当下,更需要日常的有效运维监管,还要顺应人民群众对宜居环境的新需求不断提质增效。检察机关坚持能动履职,为民司法,在践行“百千万工程”中擦亮“检察蓝”底色,找准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结合点和着力点,通过个案办理推动全区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系统常态化综合治理,达到了从“办一案”到“治一片”的效果,为推进检力下沉,着力打造老百姓“家门口”检察院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惠州检察实践。
此外,创新公益诉讼高质量案件审结方式,通过多元化“沉浸式”现场公开听证会,既“多维度”直接全面检验专项监督成效,又聚合更多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和美乡村治理的常态化,让高质量检察工作更直观、更可感可触,引导村民从“要我治”向“我要治”的观念转变,形成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实现治理成效和案件质效双提升。
文/图 惠报全媒体记者刘乙端 通讯员张秀敏 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