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科技园:下足“绣花”功夫 筑就“颜质”园区
2024-01-24 15:25:00 稿源:仲恺文明网


  走进仲恺高新区东江高新科技园(以下简称“东江科技园”),道路宽敞整洁、设施摆放有序、绿树繁茂成荫,景美、城净、人和,一幅幅精细化管理绘就的美好画卷跃然而出。
 

  城市之美,在于精致;城市管理,在于精细。东江科技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下足“绣花”功夫,做足“精细”文章,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加快城市管理向“智管”“细管”“共管”转变,让园区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颜值”“内涵”的双提升。
 


东江应急指挥中心内的超大显示屏可辅助园区进行数字化、精细化管理。

 

  绿美空间
 

  园区绿化面积19万平方米,建成口袋公园8个
 

  冬日暖阳,天高云淡,漫步在水清岸绿的东兴碧道,红色的跑道蜿蜒曲折,与流淌的河水、青葱的绿意相互映衬,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曾经是杂草丛生的河岸,2021年,东江科技园开展东兴河综合整治工程,原本杂乱的河滩地焕然一新。2023年元旦,总长约3.6公里的东兴碧道正式启用,成为一个集运动健身、植物科普、智慧城市于一体的滨江绿廊。
 

  东兴碧道内设有丰富的景观体验,包括彩色跑道、健身器械、观景平台、亲水台阶和互动装置等。此外,还融入了智慧灯杆、仿石音响等科技元素,使这里成为一个充满自然气息和科技感的现代化园区。夜晚或周末会吸引很多市民来此骑行、跑步、健身,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
 

  为优化园区生态空间,提升居民幸福感,近年来,东江科技园将绿色发展理念深植于园区建设发展脉络,加快打造产城融合发展绿美园区。东兴碧道就是东江科技园打造宜居宜业幸福园区的具体举措。
 

  不仅如此,园区坚持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实施市政道路绿化带提升工程。截至2023年底,园区绿化面积达19万平方米;“见缝插绿”建成口袋公园8个,全面扩展绿美空间。
 

  抓源头防污染,全面保护生态环境。东江科技园以科技助力大气污染防治,设置环境空气质量微型监测站3处;开展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专项检查;开展固定污染源废气、废水、噪声检测,以及水污染防治专项整治行动等,2023年园区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达100%。
 

  东江科技园还实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园区水质净化中心每天处理污水量2万多方,排放指标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这些水被广泛用于礼乐公园、东兴河景观补水,以及绿化灌溉、道路洒水,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提升。”东江科技园规划建设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城市管理
 

  设置临时摊贩疏导点,为流动摊贩“筑巢安家”
 

  “您好,这里不能占道摆摊,请配合!”每天,东江科技园城市管理一线执法人员奔波在园区各条街道上,督促占道摊主现场整改,耐心做好法律法规宣传,劝导摊贩规范经营。
 

  “流动商贩占道经营既是城市管理难题,也是民生问题。一些家庭靠摆摊为生,如果简单驱赶,有可能激化矛盾,得不偿失。”东江科技园城管办负责人表示,园区现有规上企业120多家,企业人员约6万,消费需求旺盛,职工群众有“保留摊点”的呼声。
 

  “既然群众需要,我们就应该考虑。”为破解占道经营难题,“721”新模式被提出,即用服务方式化解城市管理70%的矛盾、用管理措施解决城市管理20%的问题、用执法手段处理城市管理10%的违法行为,将服务、管理、执法有机结合,让城市管理更有深度、更有温度。
 

  “主次干道是不允许摆摊的,屡教不改的,就要用执法手段解决。”东江科技园一方面从源头着手,与相关企业沟通,敦促丰富食堂菜色并调整价格;另一方面,运用说服、教育等“柔性手段”,劝导商家店内经营、摊贩入市经营,还主动帮助他们搬运货物、收拾摊子。
 

  据悉,为切实解决占道摆摊这一城市管理顽疾,东江科技园正规划利用储备土地,设置临时摊贩疏导点,为流动摊贩“筑巢安家”。“白天做便民菜市场,解决园区群众买菜难问题;晚上做夜市,让他们安心经营,也让园区群众购物更加放心。”
 

  一城之美,始于颜值,源自管理。市容市貌是城市的“脸面”,也是对外的“名片”,良好的市容市貌是营商环境的一部分。东江科技园以实施“百千万工程”,创建“文明东江”,实施园区建设管理提升工程等为契机,围绕市容市貌、环卫作业、市政管养3个方面,持续提升园区市容市貌,美化营商环境,助力园区高质量发展。
 

  推行环卫精细化作业,实现道路“出彩出新”,如强化管理责任,消除环卫作业盲点;要求建筑工地文明施工避免扬尘,坚决遏制车辆带泥上路;定期巡查,打造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坚持建管并举、维修从精,对公园、广场等公共设施及场所开展日常巡查、常态养护,提高市政设施完好率,让群众切身感受到新变化、新气象、新面貌。
 


总长约3.6公里的东兴碧道吸引不少市民来此运动健身。

 

  治理提效
 

  构建“马上就办”工作机制,激活城市管理神经末梢
 

  “可立克、益柏路段出现占道摆卖”“东兴河有人撒网捕捞”……随着一条条附有现场照片或小视频的微信发出,问题很快就得到回复和处置。
 

  这是东江科技园利用微信能够迅速传递声音、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的特点,构建“马上就办”工作机制,激活城市管理“神经末梢”的侧影。
 

  2023年9月,东江科技园建立“精细化管理交办群”,整合城管、环保、园林、环卫、执法等巡查力量,变“被动”为“主动”,凝聚起执行工作合力。
 

  “巡查员每天要沿街巡查,为园区‘挑刺儿’。发现园区管理问题后,便马上拍照上传至微信群进行交办,相应责任部门迅速作出回应,安排人员处理,并将整治结果及时回复上传。”东江科技园相关负责人表示,多渠道发现问题,擦亮园区管理的“眼睛”,而人、事、物等元素高度聚集,不断织密织细城市管理这张大网。
 

  安居乐业,离不开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少不了安全感的加持。
 

  2023年12月11日,东兴派出所接事主报案称其停放在某公司内的电动车零件被盗后,立即通过AI智慧小视频进行侦查。3日后,东兴派出所侦查员发现两名涉案嫌疑人再次在该公司活动,立即通过可视化调度平台对该公司最小应急单元进行调度处置,及时掌握嫌疑人最新动向,并迅速组织对嫌疑人进行控制。
 

  这得益于东江科技园坚持把共建共治共享作为重要发力点,推行“警企联动”“警管联动”“警社联动”“警民联动”,加强最小应急单元建设,全力构建专群联动、动静结合,点线面衔接、人技物配套,各项防范措施相互配合、各种防范力量相互策应的社会治安高效防控体系,切实解决公共安全事件先期处置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东江科技园已分类建设46个最小应急单元,并搭建完成350兆数字集群应急指挥通讯专网,依托AI智慧小视频设置和应用,加装覆盖企业外围的视频监控,实现园区治安视频监控全覆盖无死角。
 

  同时,为最大限度发挥企业保安员作用,以园区内的赢合科技有限公司、鑫全盛精密科技有限公司为试点,制定东江科技园企业外围巡逻方案,要求保安员除耕好“自家田”外,还要强化外围路段巡防,及时排查安全隐患,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形成守护园区安全的一道道“岗哨”。
 

  科技赋能
 

  “智慧大脑”延伸城市管理高度广度精度
 

  “礼乐公园公厕有异味,请立即处理。”工作人员通过东江应急指挥中心内的超大显示屏上看到,公园公厕四合一传感器上,氨气指数超标变红,立即将指令发送给负责这个公园清洁的环卫工人,环卫工人接到指令后迅速清理。
 

  以上场景不久后将在东江科技园的城市管理中实现。
 

  如果说实现高效社会治理的平台犹如“指挥中枢”,那么构建一体化智慧决策的,必然是具备一键研判、提前预警、指令发布的“智慧大脑”。2023年,东江科技园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移动通信等前沿技术应用为支撑,搭建起东江应急指挥中心。
 

  走进东江应急指挥中心,大屏上一排排视频监控画面映入眼帘,城市街区、公园广场、公交站点、背街小巷……各区域实时画面一览无余。这看似方寸之间的数据平台,实则包罗万象,除了应急板块外,还涵盖了交通、治安、环保、企业、经济运行等专题。
 

  据介绍,东江应急指挥中心通过梳理、整理园区已有的空间数据及其他非空间数据,以智慧灯杆、智能井盖、花圃土壤温湿度监测设备、AI视频监控等各类物联感知设备塑“点”,完成空间、人口、建筑物等基础信息库的数据汇集和治理,将分散的数据转变为园区各个专题的关联数据和分类数据,辅助园区综合治理,数字化、精细化管理。
 

  滚动在线上的是数据,投射到现实便是真实可见的转变。“以公园广场舞为例,平台上显示公园噪声情况,一旦广场舞音量超标,公园里的外放设备就会循环播放警示提醒,直到现场群众把音量调低。”东江应急指挥中心负责人表示,未来,若出现路面垃圾桶溢满,渣土运输车未按规定线路行驶或出现洒漏,某个园区灰层有扬尘情况,某个在公安系统内“挂名”的危险车辆和人物进入园区等情况,指挥系统会发出预警信号,大屏上会出现告警明细,这既能实现有效监督,又提高处置效率。
 

  科技赋能让数据“跑起来”,精细化管理伸向更多的城市“神经末梢”。“大数据+超级算法将促进东江科技园城市智慧管理起势成型,发挥出更高的精细化管理作用。”上述负责人表示,当前东江科技园正以业务平台为抓手,完善智慧管理的各子系统,打造“联得通、呼得应、看得见、调得动”的指挥调度体系,实现“一屏统览、一体联动、统一运营、统一指挥”,让“智慧大脑”与“神经末梢”有效连接,真正形成智能化精细化管理的共识与合力。
 

  城市管理的诸多细节虽小,却往往关乎群众“急难愁盼”。展望未来,东江科技园将以建设高质量发展专业化千亿园区为目标,精准把握园区发展需求,主动探索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园区管理体系,全力提升园区环境面貌和精细化管理水平,织密园区治理的“针脚”,“绣”出高品质的园区发展新图景。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刘乙端 通讯员叶晓燕 汤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