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幸福村的小山下,一座廖仲恺纪念碑静静矗立,每逢清明时节,一批批中小学生、机关单位干部职工都会前来献上鲜花文明祭拜,缅怀廖仲恺先生。在这庄严肃穆的氛围中,一段一家三代守护纪念碑的动人故事,在岁月里悄然流淌。
66年守护廖仲恺纪念碑
“如果有人问你,是否愿意用一生去守护一座碑,守护一段历史?”在每一次的“仲恺星火”理论宣讲活动上,宣讲员杨卓基都会用充满感染力的话语,深情讲述他的爷爷数十年如一日守护廖仲恺纪念碑的故事。
时间回溯到1950年,那时的幸福村还叫“鸭仔埗”。1950年,23岁的杨畅跟随老支书穿过齐腰的荒草,第一次见到被青苔覆盖的廖仲恺纪念碑。老支书的一句“这碑,是英雄的魂啊!先烈们为了今天,抛洒热血,咱可不能让它就这么被埋没了”,让年轻的杨畅内心深受触动,他蹲下身,用指甲一点点抠去碑上的斑驳,也在心底悄然种下守护的种子。
此后的66年,杨畅主动承担起守护廖仲恺纪念碑的义务,两万四千多个日日夜夜,无论寒冬酷暑,还是风雨交加,杨畅每天都在重复做一件事:早上起来认真地清扫纪念碑周边散落的垃圾,接着再用布蘸水,细细擦拭碑上的灰尘。面对旁人的质疑:“这碑既不是金子打的,又不是祖宗牌位,图个啥?”杨畅只是轻轻摩挲着被风雨磨圆的碑角,目光坚定地说:“咱不能忘本,是革命先烈用命换来的今天。”
后辈成为新时代“护碑人”
“小时候,我以为爷爷守护的只是一块冷冰冰的石头。”杨卓基回忆,儿时曾因靠近纪念碑玩耍被爷爷严厉制止,甚至下雨天爷爷也要冲去查看排水沟。年幼的杨卓基心中满是疑惑,这座冷冰冰的石碑,究竟有何魔力,能让爷爷如此执着?
随着年龄渐长,杨卓基主动去探寻廖仲恺先生的事迹。了解到廖仲恺先生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家,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事业奉献一生后,他终于理解了爷爷的执着。而维护廖仲恺纪念碑,早已在岁月的沉淀中,被这个家庭默认为不可推卸的责任。
杨畅晚年时,因为行动不便,每天打扫纪念碑的任务移交到了他的小儿子杨玉青和孙子杨卓基的身上。杨玉青自幼深受父亲影响,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亲去守护廖仲恺纪念碑,在父亲热爱革命英雄的熏陶下,他对廖仲恺纪念碑怀有特殊的深厚感情。杨卓基同样如此,从小就跟着父亲穿梭在墓园中,参与清扫工作。2016年,杨畅老人带着对纪念碑的无限牵挂与世长辞,杨卓基和父亲坚定地接过扫帚,继续守护廖仲恺纪念碑,让这份守护得以延续。
2018年,大学毕业的杨卓基踏上新征程,成为陈江街道一名基层干部,时常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驻村工作。基层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会遭遇群众的误解与委屈,也会面临各种困难与挫折。“每当我疲惫不堪、想要放弃时,爷爷默默坚守的身影就会浮现在眼前,如同一束温暖而坚定的光,照亮我前行的路。”
2022年,当地政府大力加强红色文化建设,以廖仲恺纪念碑为核心,精心打造红色旅游基地。自此,纪念碑的维护和保洁等工作有了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然而,杨卓基并未停下传承的脚步,他毅然选择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使命——成为仲恺一名基层宣讲员。他放下扫帚,拿起话筒,用饱含深情的语言,传递历史的温度,让更多人知晓廖仲恺先生的英勇事迹,以及爷爷守护纪念碑的感人故事。
如今,又逢清明时节,这座历经风雨洗礼的丰碑,静静矗立在明媚的春光中,碑身光洁如新,熠熠生辉。它见证的,不仅是一位革命家为理想英勇牺牲的伟大壮举,更是一家三代人“甘当平凡守护者”的赤诚之心。正如杨卓基所言:“我们守护的不仅是碑,更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敬畏。”
惠州日报记者刘乙端